本節選的這首詩,在他的詩作中算是不好懂,主要是為了說明,謝靈運也寫過田園詩。
不過在此我想指出,將「種族」差異作為起點,沒有探討其中差異,或差異如何產生與持續存在,會導致我們的社會不斷強調差異,不去審視和理解。儘管在新加坡,這些類別是到了近代社會才變得有意義,但是我們也能追溯其由來,即是殖民和後殖民統治者草率分類的結果。
如果「種族」本身可以解釋某些人最後為何成為窮人,而其他人最終變成富人,我們應該能藉此預測一個人的世界觀、喜好、習慣和決定。理解「種族」如何運作,並非本次研究的主要目標在我分析的層面,階級是更顯著的因素。在嘗試進一步了解貧困與不平等的過程中,我們是否應該留意分類、歧視和隔離的種族化模式?也許。文:張優遠(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副教授兼社會學系主任) 貧困是由(所謂的)種族引起的問題嗎?不是。
雖然突顯不平等趨勢的種族化模式的確有其價值,我稍後也會回頭探討這點。假使沒有質疑分類、歧視、隔離等現象,就直接討論「差異」,如同在暴雨中開車,而且擋風玻璃沒有雨刷。舉墮胎為例,對集體主義文化(collectivism)的案主溝通時,個人主義文化(individualism)背景的諮商師可能很難理解為什麼墮胎需要跟整個家族商量而不是個人的決定?倘若諮商師並未加強自己的多元文化敏感度,很有可能跟案主在原地打轉,甚至讓案主感覺自己被責怪,進而增加案主的無力感。
案主敘事和重構生命故事的過程本身就具備治療的效果(therapeutic),這和女性主義中的重新標籤(relabel)、重構(reframe)具有類似的意義——重新命名重要的生命經驗,這件事本身是能激發案主改變的力量的。女性主義諮商是什麼? 「女性主義諮商」顧名思義,是以性別權力分析的視角看待諮商內外的關係,期待案主(client)能夠從性別化的社會角色中獲得解放與自由,進而拓展更多生命的可能性與能動性。[1] 在女性主義諮商中,其中一個常用的工作方法稱為「權力分析」(power analysis),女性主義諮商師和案主一起回憶自己過去的生命經驗、意識到社會上的性別權力落差,包含自己與優勢(privileged)族群獲取資源的差異。因此,案主的世界觀所建構的真實就變得重要了——後現代主義治療中著名的敘事治療(narrative therapy)因而在近年逐漸盛行。
其中,後現代主義作為一個近年才發展的新興學派,經常和女性主義結合在女性案主的生命敘事治療中。女性主義諮商希望能夠去除諮商的神秘性——案主才是他們自己的生活和形塑改變的專家。
與部分的諮商學派不同的是,女性主義諮商將社會上存在的歧視與性別刻板印象當成案主生命困境的肇因,因此諮商的目標是提升案主對於權力不平等的覺察(awareness),而非幫助案主適應目前當下的不公義環境與制度。敘事與療癒:後現代主義治療與女性主義諮商 事實上,女性主義諮商的優勢就是它能夠與各式各樣的理論學派結合——像是後現代主義(postmodernism)、阿德勒(Adlerian)、家族系統理論(family system theory)等學派。很多人誤以為女性主義顧名思義就是只和生理女性工作,其實女性主義諮商並不是只為女性案主服務,而是藉由挑戰傳統父權價值和世界觀來為各種性別的案主服務——包含男性案主與多元性傾向的案主,都可以是女性主義諮商服務的人群。文:鄭育婷 說到心理諮商與心理治療,許多人的印象可能還停留在諮商師斜倚在沙發上、手持寫字板的優雅姿態,或是諮商師突然拿出懷錶試圖「催眠」⋯⋯,人們對於心理諮商的神秘面紗一直懷抱好奇,諮商師和治療師彷彿成為人生的「專家」,既能讀心,還能療心。
由於女性主義諮商師通常將女性主義作為諮商工作和個人生命的實踐準則,有時候對於特定性別議題中存在的文化差異會造成諮商師的誤解,像是性、離婚、墮胎及身體意象等這類在東西方文化中存在較大差異的議題,跨文化諮商時就需要諮商師花費更多心力與案主溝通。男性的女性主義諮商師也參與其中,他們理解自己處於優勢位置,進而能夠以女性主義視角理解案主的壓迫處境。這就是帶著案主做一次權力分析後,案主能夠增強的能力,並由此獲得賦權(empowerment)。當女性主義諮商遇上多元文化:如何面對實踐上的困境? 然而,女性主義諮商並非萬能,諮商學者Corey曾探討女性主義諮商在多元文化諮商上的貢獻與困境,兩者都提到了白人特權(white privilege)對於多元文化的限制,這尤其展現在案主與諮商師文化背景不同的跨文化諮商(cross-cultural counseling)中。
女性主義諮商雖然指出男性在父權體制中的優勢地位,但也承認父權體制同樣對男性形成壓迫,像是陽剛氣質研究(masculinity research)中研究男性的諮商求助行為(counseling-seeking behavior),認為父權體制同樣壓迫了男性的求助行為及情緒表達,這就是一個由女性主義諮商出發的實例。而其中有一個在台灣新興的學派——女性主義諮商,也逐漸引起新入門的諮商師的矚目
先人在南興西尾地方山坡上,建立神農廟,地方俗稱「南興廟」為當地信仰中心,侍奉神農已有277年以上的歷史。1920年代的黃屋經營生意因為戰爭,市場蕭條而失敗,家庭經濟面臨困難,妻子黃邱露才想做豆腐小本生意開點錢源,但早期所製造出來的豆腐、豆干容易腐敗不易久放。
為解決傳統產業趨向沒落及從業人員高齡化等問題,木博館並推出「街角館補助計畫」,讓民眾可申請補助研究執行自己感興趣的主題並加以現地保存或耕耘地方創生。依黃屋長子黃伯輝後代(大房豆干)說法,黃邱露為了要使豆乾保存久將白豆干滷鹹後再以紅糖製成焦糖上色,沒想到受到當時大溪煤礦工人的青睞,成了現今大溪最出名的大溪五香烏豆干。串連博物館、廟宇、社區和青年4種資源,凝聚更多人、更多能量,讓年輕人可以有一個無負擔的創作空間,讓地方變得更有活力。大溪豆干是承載了在地人的驕傲與記憶的味道,早先為台灣大房豆干祖先黃屋所創,傳承先祖黃屋(大目仔)於西元1923年傳承至今已歷四代有近百年的歷史,現由創始者之一「黃屋」第四代子孫所經營。返鄉創業青年的街角館館長、日日田職物所負責人高慶榮設計一個青年的設計工作室,一個以聚焦在在地,延伸創意發想,凝聚資源的公益空間。現在只是起步,他們要從這個點開始。
每個「街角館」都代表著不同產業主題的歷史故事,為其產業注入文化脈絡及技藝知識,讓街角館的參與者皆自豪地說:「大溪現在最多的就是館長」。八卦則是有避邪之功用,一樑一柱皆反映大溪舊有的社會文化、經濟脈絡與當地日常。
漫步街角,品味大溪在地 街屋是逛老街的樂趣,街內的每一棟房子的陳列都有不同的故事,蘊藏著街屋的個性與時代象徵。打破固有博物館的圍牆,將大溪木藝博物館的功能擴大到公有館舍外的場域,讓街角館存在於民眾日常生活的大溪街道,相較於博物館所述的是當地重大歷史事件,大溪街角館記錄的是在地居民的傳承故事。
除了承接藝術設計業務、規劃展覽,日日田職物所也舉辦各種體驗活動和講座,或是一些文創的類型的經營。遊程中跟著職人沿著大廟坪周邊,發現這些古老的故事及技法體現在生活及場域之中直至現在,也才發現必須溯本根源地去看我們的土地,才會了解沉澱在土地上的文化,如此厚重。
藉由老屋再造地方的文化價值,日日田期待未來能在這片泥土上四處播種,喚醒地方認同,而不只是想到大溪有豆乾和老街。Photo Credit: 大溪歷史街坊 「大房豆干的核心精神,就是持續創新。文:叫車吧 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每個文化保存者都是館長 「大溪」舊名「大姑陷」,因大漢溪造就繁榮。Photo Credit: 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 地方遊程設計──神農生活在大溪 神農是守護地方守護神、斜槓之神,從對人類的七大貢獻中,包含剖木製作農具、教授農耕、嚐食百草等。
Photo Credit: 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提供 木博館陳倩慧強調街角館的設立是希望,更鼓勵居民從調查家族歷史脈絡找到自身價值,不只靠歷史學者或研究者對大溪的論述,而是需由地方居民一起展現多元業態樣貌。早期台灣許多貨物都透過航運進到大溪,洋行、商行紛紛進駐於大溪,開創了大溪市街輪廓的開端。
街角博物館是由文化部所推動的「再造歷史現場計畫」之一,透過「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復修各項的歷史文物,以保存日常大溪在地文化。大廟坪就像是一個充滿魅力的劇場,很多的故事與線索,從農村故事、廟宇藝術元素及習俗傳統、老店職人,透過實際參與觀察地方啟動的變化。
目前大溪豆干老牌的製作業者有:「黃日香」、「大房豆干」、及「廖心蘭豆干」。無論人們走到何處,依舊會不自覺地回想起自己生長的土地的味道。
例如「鶴」表示長壽、「鳳凰」是象徵富貴、「牡丹」是描繪富貴、橘子則是希望討個吉利。百年豆干飄香,深沉的顏色與內斂的文化相呼應 聞名世界的大溪豆干是台灣桃園市大溪區知名的地方特產(亦可歸類為台灣小吃)。秉持著對大溪五香烏豆干的熱忱,大房豆干不斷研發各類豆製產品,持續推廣豆食文化,並透過街角館述說豆干的故事。因此,木博館梳理出社頭、木藝及「街角館」等大溪人最關心的優先課題,作為推廣及策劃活動的依據,以便帶給居民最大共鳴。
木博館開館以來的前幾年都在探索地方歷史文化脈絡、訪查木藝職人,深入大溪社區口訪居民,進行田調及整理資料,並發現每年農曆6月24日的大溪普濟堂關聖帝君聖誕慶典遶境文化,幾乎是每個大溪居民共同關心的焦點,且可交織出廣大的生活、人際及產業網絡。」大房豆干第四代黃建嘉對大溪豆食產業有極大使命,不僅在豆干上推陳出新,近年也融入綠色循環與創生概念,使用豆渣創造出豆渣蛋䊏、豆乳牛軋糖與豆類輕食等創意產品,持續擴展台灣豆類文化與國際互動的可能性。
日日田也在思考「我們居住的這一塊土地上還有什麼樣的精彩?」包括廟宇、傳統產業等等。沿途的街角館場景猶如台版「哈利波特」的斜角巷,復古的紅色磚瓦堆砌出每個年代的記事,深刻體認地方年代的感動,每個館子都有意想不到的新奇好物。
日日田職務所位於大溪南興里的永昌宮旁,透過在地里長、青年藝術家進入,盤點當地農村器具、故事,試圖以此為據點,推廣在地農業文化,促使地方創生的發生遊程中跟著職人沿著大廟坪周邊,發現這些古老的故事及技法體現在生活及場域之中直至現在,也才發現必須溯本根源地去看我們的土地,才會了解沉澱在土地上的文化,如此厚重。
手机:18900000000 电话:010-12340000
邮件:123456@xx.com